57焦化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焦化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焦化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焦化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3 术语和定义
3.1危险有害因素:简称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3.2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3.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3.4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3.5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3.6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7风险等级:指以结果及其可能性的结合表示的一个风险或组合风险的大小或量级。
3.8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4.1.1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小组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常务副总经理、生产副总经理
成员:安全处处长、设备处处长、生产处处长、电仪处处长、技术处处长、炼焦车间主任、化产回收车间主任、热动车间主任、仓储处处长、质检处处长
4.1.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小组职责
(1)对本单位的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控工作
(2)组长应全面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控工作
(3)组织对风险分级管控的实施
(4)分别对各专业进行专项检查
(5)组织进行综合性检查
4.2 实施全员培训
引用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中4.2章节
4.3 编写体系文件
引用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中4.3章节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按照车间功能不同进行单元划分,分为炼焦车间、化产回收车间、仓储处、热动车间、质检处,电仪处。
炼焦车间主要有焦炉装置及四车一机,化产回收车间主要有荒煤气净化装置,仓储处主要有储运及铲车、自卸车,热动车间主要有供气、供水及水处理,质检处属于质量检验及化验,电仪处主要有配电室及仪表。具体区域单元划分参见附录A.0。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根据本单位生产情况分为系统开停车、系统紧急停车、正常生产操作、检维修。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参见附录A.1),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引用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中5.2.1章节
5.2.2 辨识范围
引用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中5.2.2章节
5.2.3 危险源辨识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参见附录A.5)方法,针对辨识的危险源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参见附录A.3)和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参见附录A.4)
5.3.2 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在选择适当的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完成辨识后,应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风险评估准则,以便于准确的进行风险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从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估准则。
5.3.2. 48 31575 48 15264 0 0 900 0 0:00:35 0:00:16 0:00:19 2932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5.3.2.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5.3.2.3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5.3.2.4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依据风险判定准则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风险按照从高到低分为5级:1、2、3、4、5
5.3.4 确定重大风险
5.3.4.1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5.3.4.2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5.3.4.3根据GB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
5.3.4.4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10人及以上的。
5.3.4.5相关方投诉涉及事故隐患的。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风险矩阵法(简称LS),R=L×S ,其中R是危险性(也称风险度),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 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参见附录A.5)
5.4 风险控制措施
5.4.1 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
5.4.1.1风险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识别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
5.4.1.2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5.4.1.3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和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5.4.1.4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5.4.2 控制措施实施
5.4.2.1重大风险控制措施应符合DB37/T2882第6.5.3要求。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4.2.2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依据DB37/T2882第6.5.2.2要求组织评审。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原则如下:
A级\5级:稍有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员工应引起注意,各工段、班组负责A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
B级\4级: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车间、科室应引起关注,负责B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C级\3级: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负责C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车间、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D级\2级: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具体由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E级\1级: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以下情形应直接确定为D级\2级风险:
(1)开停车作业、非正常工况的操作。
(2)同一爆炸危险区域内,现场作业人员10人以上的。
(3)10人以上的检维修作业及特殊作业。
(4)涉及重点监管化工工艺的主要装置。
(5)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罐区。
(6)厂区外公共区域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
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以附录形式给出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
详见附录
5.5.3 风险告知
风险点名称 | 风险点部位 | 主要后果 | 控制措施 | 风险级别 | 管控单位 |
6 文件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登记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登记台账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红色、橙色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7 分级管控的效果
7.1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7.2完善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
7.3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7.4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7.5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7.6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8.1 评审
每年年底与安全标准化自评结合,对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自评,对风险管控工作进行检查,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的措施。
8.2 更新
8.2.1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递增或修订发生变化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8.2.2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8.2.3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8.2.4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8.2.5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8.3 沟通
(按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中相应章节,不要与细则抄录重复。)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